22            

 

 

        念佛不能廢除六波羅蜜,

 

             必須福慧雙修

 

 


上淨下界法師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在中國祖師的判釋中,善導大師認為這一願是不可思議。但是蕅益大師及其他祖師是認為十念往生比較偏重於中、下根器的人;臨終接引,比較偏重上等根器的人。

 

 

十八願,它所攝受的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因為臨命終時,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產生百分之百的歸依,他能夠完全順從本願,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出離,相信阿彌陀佛決定可以救拔他,所以念念之間感應道交。

 

 

而臨終接引這十九願的態度不同,他的根機也不同。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是誰呢?

 

 

是指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眾生,這個菩薩他有一種願作佛之心,並且有願度化眾生之心。菩提心有二種:一個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個是智增上的菩提心。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願是怎麼發呢?是從「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以佛的功德為所觀境,所以才「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

 

 

他是以「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他的主軸思想,是以上求佛道為根本。也就是說,雖然他發了菩提心 --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初階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 ,因為智增上的菩薩,是先著重自利之功德。

 

 

另外悲增上的菩薩,他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主軸。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為利有情願成佛。他的思考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主導。這樣的菩薩他大部分時間做義工,跟眾生打成一片。

 

 

總而言之,這二種菩薩都是發了菩提心,而且不只是發願,還有行動力--修諸功德,不斷地積集六波羅蜜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以這兩種資糧「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他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有這樣理想的願景,而且是有福德智慧資糧的菩薩,因為五濁惡世障深慧淺,充滿了惡因緣,所以他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他整個求生淨土的因緣是這樣子

 

 

 

 

淨土教觀學苑
arrow
arrow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