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

 

            而是為了遇見自己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真正的修行,是為了遇見自己,
它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但,修行究竟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修行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

 

 

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與慾望、無常與情緒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簡而言之,只要你專註當下,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
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借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然,這一切你可以反對、反對 —— 堅持你自己的,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道場在你遇到的困難點,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真正的道場不是寺廟、不是禪堂、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
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埸,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老公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問題,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
去玄談道去,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念阿彌陀佛或大悲咒去。
那沒用,你的道場選錯了— 你在外道修行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在寺廟、在禪堂、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
你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每個問題,都是一種修行,為了遇見真正的自己。

 

【讀後感言】
修行的目的是返本還原,原本我們自性本自清净,本來具足,本不動摇,而能生萬法,而今爲無明障蔽我們的自性,迷惑颠倒,因此要求把自己習以爲是的觀念,習氣修正過來,故嚴咒前偈云:《銷我億刼颠倒想》。


我們要將【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轉」;「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就是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生處」:我們過去沒有修過的東西,如打坐、聽佛法、看經、持戒……,乃至六波羅蜜。所以,今生做起來很不自在,現在知道了這些善法,就要把握今生的因緣,加功用行,這就是「生處轉熟」。

 

  「熟處轉生」:過去起的貪瞋癡,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吃、貪睡……,心裡起種種的人我是非,這些惡法要漸漸地遠離;「遠離」,最根本就是心要遠離,如果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到,就要讓身體先遠離。身體不去接觸,遠離這些境界,先養成這種習慣。身、口不造業了,最後達到心也遠離,心裡連想都不會去想這些事情,我們這一生當中修行就能見功效。


尤其念佛人把一切人事物,不必放在心上,因船過水無痕。把所有的苦樂憂喜,通通化成【阿彌陀佛】,念念回歸自性,因自己的自性是【無量覺,無量光】。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引用自           黃昭造

 

 

arrow
arrow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