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842_254376834726963_234875448_n  

 

          起心動念就造業。

     記住,什麼樣造作統統歸阿彌陀佛,就對了。

 

 

                                             (淨空法師) 

 

 

【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浄空老和尙開示:『空、無相、無願』。「《淨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理,理就有相當的深度,這是大三空三昧,經論裡頭都常說。我們看《淨影疏》裡頭的解釋,隋朝慧遠大師的《無量壽經義疏》。眾生及法,這一句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理全都包盡了,這四個字。⋯⋯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今天科學上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都叫眾生。法,連自性也包括在裡頭,哲學裡面講本體也包括了,全包括,一樣都不漏,全無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佛用一個名詞來代表它,叫空。這個空就叫做自性,叫自性空。自性沒有這三種現象,就是沒有眾生及法,但是自性能生眾生及法,能現眾生及法。自性不生不滅,永恆存在所生的眾生及法是無常的,為什麼?這法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而且怎麼?剎那不住,一個生滅接著一個生滅。就像前面講六道輪迴一樣,前世造的有因、有緣,這一世果報現前;在這一生果報當中,我們又在造因,這個因遇到緣,來世果報又現前,生生世世永遠在循環,它不會中斷,這就是眾生及法。有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無性之性叫做自性,也叫法性,也叫佛性,名詞很多,都是說的這樁事情。

 

下面,「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有沒有相?因緣也沒有相,相都不存在。現在我們曉得,佛講了很多次,常常講,我們已經耳熟了。相從哪來?相由心生,相是念頭生,念頭不可得。念頭從哪來的?念頭找不到。楞嚴會上,佛問他,你是什麼動機想起要出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念頭出家?阿難說,他看到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一定是修來的,這不是父母所生的,所以我看到佛的相好,我也想要,所以我出家修行。他的動機在此地。佛就問他,你這個心,這個念頭、這個心,這心在哪裡?你心裡想著出家,想著這些相好,那個心在哪裡?他說心在我身體裡頭。佛把他否定了。他也很了不起,一連想了七個地方,我們想不出來。全被世尊否定掉,這下他慌了,他說:那我不是無心?求佛給他開示。《楞嚴經》是從這麼發起的,一開端七處徵心,佛不問他是真心、妄心,心在哪裡?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在哪裡?無處不是、無時不是,你六根接觸不到。它不是物質現象,所以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它不是心理現象,所以第六識、第七識接觸不到;不是自然現象,連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法依它為自性,沒有它,一切法不能建立。

 

  我們在學習,常常用電視屏幕做比喻,我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真心、自性,比喻作這個,畫面比喻作現象,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比喻作現象。所有現象離不開屏幕,離開屏幕,它就沒有了,把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一切相就是此地講的眾生及法,法裡頭有事、有理,都離不開自性。自性什麼都沒有,所以稱之為空。法是一切因緣所生的。因緣,你一追究,因緣也不能獨立,所以相亦不有,叫無相。即相無相,從相裡頭你能夠看出它無相,從一切眾生法裡頭你能夠看出無眾生亦無法,你就悟入,你就是佛知佛見。「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所以沒有願。相亦不有,故說無相,這是離所取,外面的;回過頭來說,妄想能取的心也沒有,能取的心不可得,所取的相不可得,這就無願。

 

「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所以也叫做「無作」。這是什麼?這是禪定。心裡確實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念不生,一切不著,一切不分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就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不造生死之業,不但分段生死之業沒有了,分段是六道,除這個之外,還有個變易生死,菩薩都有,聲聞、緣覺、菩薩都有,也斷了。為什麼?入三空三昧。入三空三昧是什麼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這些人生實報莊嚴土。同居土、方便土,同居土裡頭斷分段生死方便土裡頭斷變易生死實報土裡頭兩種生死都沒有,不造生死之業,叫無作。

 

  無作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做。什麼都做,為什麼說無作?他沒有起心動念。就跟現在人做水實驗一樣,我們用文字、用音聲、用意念對水,你看水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我們在顯微鏡裡頭把它照下來,各種不同的圖案,沒有兩個相同的。這就說明,沒有兩個波動現象頻率是完全相等,找不到,決定是有強弱的差別。那個差別極其微細,我們無法覺察得到。水實驗能夠把它照下來,讓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實驗與實驗的人關係很大,人心清淨程度不一樣,平等程度不一樣,愛心程度不一樣,願心程度也不一樣,太複雜了,芸芸眾生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到什麼時候一樣?成佛一樣了,佛佛道同。為什麼?他全放下了。只有成佛是絕對相同,菩薩還不行。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沒放下,那就是每個等覺菩薩都不相同,到成佛,這個也放下了,這才完全相同,這才真正回歸到大圓滿。

 

  所以無願,不造業了,業用生死來做代表,這就是無作,我們要學。學什麼?做,什麼事都照幹,心裡不落痕跡就是不作。一定要懂得,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不動了,你去造沒關係,不結業,結業的是念頭。你執著,結業了,你分別,結業了,你起心動念,結業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業。造惡沒有惡的念頭,行善沒有善的念頭,這就叫無作無願。什麼人?常寂光裡頭的諸佛,實報土這裡面的菩薩,應化到十法界,應化到我們人間,像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是無願無作,給我們講經講了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再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尊佛,善知識是佛的化身,他們造種種善業惡業,也是無作無願。那個示現是什麼?那個示現是眾生有感,佛自然有應。這些善知識確實沒有起心動念,但是事情都做得圓圓滿滿。到這個地位,到這個程度,行。不到這個程度,不能嘗試,嘗試,你一定造業。你貪戀,造業了,你厭煩,造業了,記住,起心動念就造業了。我們今天怎麼辦?怎麼學?無論造作什麼,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穿衣吃飯、日常工作、待人接物,一切都迴向給阿彌陀佛,回過頭向著阿彌陀佛,就造這個業,除這個之外,其他的業不造了。記住,什麼樣造作統統歸阿彌陀佛,就對了。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沒有遇到阿彌陀佛以前那不談,遇到之後所有都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完全擔當去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圖文取自網路)

 

 

 

文章引用自 ~ FB 許麗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