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1120_1_01.jpg                

  淨空法師:念佛比禪要高一等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坐禪,坐而修禪也。禪者梵語」,禪這個字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譯為靜慮、思惟修等」。靜慮就是思惟修的意思,靜是清淨心,這個屬於止,慮就屬於觀,中國人常講止觀,禪跟止觀是一個意思,止是放下,觀是明了。確確實實修行的第一步是要放下,你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放得愈多,看得愈清楚,看得愈廣、看得愈深。用看破、放下這個名詞,我們容易懂,用止觀不好懂。章嘉大師,我那時候初學,剛入佛門,章嘉大師不講止觀,不講禪那,他給我講看破、放下,他一說我就能懂,能體會到。

 

放下能幫助你看破,放下貪瞋痴慢、放下煩惱習氣,你再讀經、你再聽講,你就容易明白,你容易體會、容易契入,體會淺,契入就深了。如果不能放下,現在人頭一個必須得放下的就是心浮氣躁、我慢無禮,這兩樁事情不能放下,他聽教,天天來聽,可以說他愈聽愈迷惑,他聽不懂。聖賢教誨要從恭敬當中學得,為什麼?聖賢人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全是性德,性德是真心、法性。對真心、對法性不尊重,你怎麼能夠體會到?所以尊重聖賢、尊重聖賢的教誨,實際上是尊重法性,是尊重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真心流露就是真誠恭敬,印光大師講的誠敬,那是你的真心,真與真相應。妄心它跟真心不相應,所以你聽不懂。

  

  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文字,全是自性流露的,換句話說,你要能跟它相應也得要用真心,你用妄心跟它決定不相應。用妄心就是用阿賴耶、用意識,用真心不用阿賴耶。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聽教,就是我們講聽經,聽教學,要用什麼態度?菩薩用三種跟我們不一樣的態度,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看看這就是真誠恭敬,所以他聽了會開悟、聽了會證果。我們不會聽,不會聽,佛菩薩也慈悲還是在照講,聽得懂、聽不懂不管,佛菩薩總照講就是。聽不懂也好,為什麼?阿賴耶里面種一個菩提種子,種一個善根,生生世世,遇到緣你就會聽、你就會讀誦,久久培養成善根。然後再遇到這個佛法,善根現前,誠敬就生起來了,這麼一回事情。誠敬、善根是要靠長時期去培養,不是天生的。

 

尤其是我們在六道迷的時間太久,染污的習氣太重,縱然遇到佛菩薩、大善知識來教誨也非常困難,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恭敬已經失掉。在我這種年齡、年代,可以說是我四、五十歲以前,社會上大眾對人都有尊敬、尊重心,寫個名字都是恭恭敬敬、規規矩矩,沒有潦草的。你看現在的年輕人,寫個東西潦草,草的字你不仔細觀察你不認識;這在從前決定不許可的,在從前叫大不敬。以前老師看卷子,字潦草就不看,你的分數就沒有了。寫得不好沒有關係,要寫得工工整整的,工整這是古時候所要求的,一筆一畫工工整整、整整齊齊,行列整齊。哪像現在?現在年輕人這種態度,古人不教。

  

  這些基礎的訓練,在過去全是家庭所承擔的,叫家教。現在在這個時代,家教沒有了,所以這些年輕人你都不能怪他。整個社會的文化、文明崩潰了,社會大亂,人心沒有依歸,無所適從,沒有安全感,這人活在世間多苦,有時候實在講連畜生都不如,這個時代我們遇到了。非常幸運我們遇到聖賢的教誨,我們遇到佛法的經典,這是無比的幸運,為什麼?可以依照這些典籍教誨走出我們現前的困境。

遇到淨宗尤其難得,讓我們有機會在這一生當中能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多少人所嚮往,而遇不到這個緣分,一生圓成佛道,到哪裡去找這樣的機會?真的找不到。這個法門,凡夫一生成就不難,條件非常簡單,真信、真願意去、真肯念佛,就能往生。這個里頭關鍵,我講的話就是「真」字,你要用真心。妄心、不恭敬、不尊重,像兒戲一樣,那是不能往生的,那是種個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一生能成就,就真幹,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去、我真念佛。

  

  所以坐禪這個坐不一定是指打坐,是取這個字的意思,坐是什麼?坐是不動,坐在這裡就不動了。不是身不動,身都不是我,它動不動有什麼關係?重要是心不動。所以大乘經裡常講「行住坐臥皆是禪」,你走著,住是站著,坐著,躺在床上睡著,全是禪,心不動,心住在一個境界上。我們今天坐禪,就是心住在阿彌陀佛上行住坐臥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在禪定當中。這個禪,釋迦牟尼佛讚歎,在《大集經》上,佛說「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禪在大乘,一般說比別的法門都高一等,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比禪又要高一等。

  

  「具曰禪那」,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就用這禪字,意思是「靜慮」,靜是清淨心,制心一處這是靜,所以它是止;慮,它是觀。他的心不是死的、不是空的,他有境界,你就守住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人境界,就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切時一切處,你念念守住這句名號,不允許任何雜念夾雜在裡頭,你念佛功夫就成就,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保證,決定得生。這個時候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叫會念。

大多數人不會念,口裡念佛,還有很多很多的雜念在裡頭,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壞了,自己不知道,自己還認為我是念佛人,我天天念佛,我每天念佛多少萬聲。不曉得多少萬聲裡頭有懷疑、有夾雜,破壞了,那種念佛就不是禪。如果念佛專注這一念,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那是禪,那種念佛就是世尊所講的無上深妙禪

 

所以要懂得禪的意思。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是修禪,就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修靜慮、修思惟修,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都能得禪定,都能開悟,都能明心見性。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修學就有難易的差別,許多差別。阿彌陀佛為普度眾生,他提出一種方法,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容易、簡單,什麼人都能修,而且無比的殊勝,只要如法,如理如法它就是無上深妙禪。如果念佛夾雜那就不是禪,禪裡面不許夾雜、不許懷疑。不懷疑、不夾雜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無上深妙禪,我們的一心就住在名號上。

 

   底下還繼續跟我們解釋,禪的意思,禪那翻譯成中國是靜慮、思惟修等。底下,「靜慮者,禪那之體為寂靜」,這一定要知道,禪的體是寂靜,也就是總的原則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禪的體,寂靜。「而亦具審慮之用」,它起作用就是觀照,它不是不起作用。觀照是什麼?觀照是明了,明了裡頭沒有作意,他不用意識,他用自性。用見性見外面的色你就見到色性,用聞性你就能聞到聲性,這就是明心見性。如果我們用眼識見外面,那是分別,用耳識去聞聲塵,這也是分別執著,執著就是染污。我們就曉得了,禪定一般講是有一定深度的止觀,止觀就是修禪定,該放下的要放下,該提起的要提起。

 

你看念佛人放下萬緣是寂靜提起佛號是觀想,你可以思惟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你可以想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這叫思惟修。所以它「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定慧一定等,平等的,這是禪定境界。如果定多慮少,昏沉的現象就起來,定多慧少;要是慧多定少就浮躁,叫掉舉,就是妄念太多,那都是修禪的障礙。我們今天是用執持名號來修禪,是修禪裡面無上深妙禪,這不能不知道。禪是很令人羨慕、令人嚮往,而許許多多人不知道,持名念佛是禪定、是修禪,很少人知道,修學淨宗的人也很少提起。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禪就不羨慕了。為什麼?我們自己修的比他那個還殊勝,比他那個還高明。

     

   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說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這佛說的。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無上深妙禪,能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念掉,所以你得會念。才有執著,阿彌陀佛,全歸阿彌陀佛,執著沒有了;才有分別,阿彌陀佛;才有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都歸到阿彌陀佛。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只剩一句阿彌陀佛,你成功了。這就是禪,這就是定。效果是什麼?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了。

清淨平等覺是自性,這個東西念出來就明心見性它有淺深次第,首先清淨心現前,你的功夫不能改變,還是一直念下去,深到第二個階層,平等心現前;不改變,一直念下去,最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參禪大徹大悟,念佛是參禪的另一種方法,目的還是大徹大悟。念這句佛號,確確實實把煩惱伏住,伏久了煩惱沒有了,就斷了。煩惱一斷,清淨心現前,阿羅漢的果位,九次第定,平等心是菩薩的定,覺是如來的定,自性本定。應該要相信。

 

 

 

本文引用自jeise - 淨空法師:念佛比禪要高一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y ( 洪秀華 ) 的頭像
    Anny ( 洪秀華 )

    h69966996 ( Anny ) 的部落格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