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063_4891046356396_397553003_n

 

  

          開悟 -- 它著重在心地清淨,

                著重在一念不生。

                                 (淨空法師)     

 

 

「法藏菩薩發大願曰: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我成佛時,國土佛號,悉聞十方,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蟲類,生我國者,悉作菩薩,無有餘乘」。念老告訴我們,這一品經,繼續前面一品。法藏比丘發了大願,他說,「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這個心發了,我成佛的時候,這就是願,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國土佛號悉聞十方,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幫他介紹、幫他宣揚。為什麼?這是一些業障深重的眾生,修行的緣不具足,都在三途苦難當中,他發願來度。這些有情眾生,乃至下等蟲類,經上常講的蜎飛蠕動,小飛蟲、小爬蟲,蚊蟲螞蟻這一類⋯⋯的,還有比牠更小的。這些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菩薩。

 

  淨空老和尚開示: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乘法,沒有餘乘,餘乘就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尚且沒有,更沒有人天。經上明明說,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有同居土,同居土裡頭只有人天,六道,它只有兩道,其他的四道沒有;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別教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實報土是一佛乘。現在為什麼說無有餘乘,只有實報土,其他的都沒有?這個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法藏比丘說,只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一佛乘。這個問題到第六品的時候,願文裡面我們來細細的介紹,完全是彌陀本願跟他無量劫修行功德的加持,讓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能提升到阿惟越致。阿惟越致,中國大乘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提升到這個層次,見性成佛。雖然不是圓滿佛,天台大師說他們是分證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這就是無有餘乘

「並願所發之一乘願海,超踰無數佛國」,超過,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所請」,他來請法,佛應他所請,完全接受,「為現二百一十億佛剎」,為他展現二百一十億佛剎。這個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密宗裡頭以二十一為圓滿,二百一十億就代表的是大圓滿,一個沒有漏。世間自在王如來有這樣大的神通道力,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展現給他看,讓他統統看見。就像《觀經》裡面所說的,韋提希夫人遭到家庭的政變,兒子要殺父親,要害母親,奪取王位,遭這麼大的難,韋提希夫人求佛幫助她,苦不堪言。佛應其所求,韋提希夫人一動念,佛就知道了,佛帶著阿難尊者從空中降下來。她敘說她自己的痛苦,向佛請教,有沒有世界,沒有這些惡劣事情發生的安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她面前,讓她看。她選擇了極樂世界,她說這個世界好,向佛請求,她怎麼樣才能往生?世尊教給她往生的方法,這就是《十六觀經》,十六種方法。

 

  十六種方法,任何一種都能夠往生淨土。念佛這個法門是第十六種,最後一種。這裡頭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觀想不容易,為什麼?人,不是法門有問題,人有問題,人粗心大意,每個觀都非常微細,心要不清淨觀不出來。觀像,離開佛像,你的功夫就間斷了,不能繼續。所以,最後這一門持名念佛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功夫都可以不斷。這個法門好!《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專門提倡這個法門,在十六觀是最後一觀。這個地方,法藏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請教,佛為他展現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就這個意思。他都看到了。

 

  「法藏皆悉睹見」,等於說讓他去考察,讓他去學習。「乃於五劫精勤修習,結得勝願」。佛的展現,一切諸佛剎土,你看到了,諸佛剎土裡面好的,你可以採取,不好的你可以不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十八願怎麼來的?四十八願是考察二百一十億佛剎得來的總結。他用多少時間?他用了五劫的時間。這是很長的一個時間,五劫精勤修習,不是短時間,可見得他看得很細,真正是取其精華。這個方法非常合乎邏輯。四十八願不是世間自在王說的,也不是法藏比丘憑空想像的,真正叫有憑有據,它這麼得來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成就就是集二百一十億佛剎之大成,這些佛剎真善美好的大成。這結得勝願,勝願是總結。

 

  「所攝佛國超過彼二百一十億佛剎」,所攝佛國就是極樂世界,他所建立的佛國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大成,集大成,不是憑空想像的。中國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卷書是聞,別人記載的你看看,你聽說的。行萬里路,我親自到那裡去看,一方面體驗你說的是不是真實,第二我到那裡去看,也有好的地方你還沒寫到,你沒提到;有哪些缺點你也沒提到,不夠圓滿。不如親自去考察,親自去觀察,這樣自己總結,帶回去為自己建立佛剎的章本、依據。

 

  「是故本品名為至心精進」,這品題。「至心者,如經文中所示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這是學佛、學聖賢之道必須具備的心態,沒有這個心態,佛給我們講,我們也沒辦法契入。你能夠明白多少,你能夠體會多少,與這個心態有密切關係。講的老師不行,但是他沒有講錯;聽的人那種真誠恭敬超過老師,他領悟就超越了。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跟老師學的,超過老師太多太多了!好不好?好!一代比一代超越,這個就是有進步的現象,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學生不如老師,一代不如一代,這是黑暗,這個道統傳不下去,決定會消失掉。為什麼?沒有傳人。所以真正的老師他最歡喜的、最值得安慰的,他有學生超過他,這真歡喜、真安慰,向前看,無量光明;學生不如自己,完了。可是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出來的,是學生發的大心、發的無上心。

 

師資之道是緣分,絲毫不能勉強,有緣,自然來了,自然來了要認識、要能抓住,有善巧方便勉勵學生。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學生能做到,彌補自己的缺點,在這個道路上向上提升,不要往下下墜。老師要帶著學生向下,怕學生超過自己,這個老師的果報在地獄。李老師以前講經,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可能是個寓言,但是它很有道理。他說有個醫生,我們叫蒙古大夫,庸醫,治病治死了不少人,閻王把他打到第十八層地獄,他喊冤枉,他說我不是有意害人,我是錯用了藥,不是有心,無意,我冤枉。喊冤枉,在跳腳,不服。可是聽到下面還有人叫,他說:老兄、老兄,你不要亂蹦亂跳,你這灰落到我一身。他說怎麼下面還有人?是。他說你在哪一層?他說我在十九層地獄,你十八層,我十九層。你是幹什麼的?我是教書的。這就是說庸教教人,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重。雖然是個寓言,寓意很深。

 

  所以從前老師不好當。人家家長請老師,那是費了很多的心,觀察、考察這個老師是不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而且還會教學生。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人家不請你。古時候請老師的都是家塾,我們講私塾,私塾是家族的子弟學校。古時候的家是大家庭,上上下下一家人總有二、三百人口,小孩大概就有五、六十個,一定要請老師來教。這個事情是家庭裡面第一樁大事。長輩,父親還不行,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他們年歲大,有經驗、有閱歷,心很細,為這一家的子孫,對老師精挑細選。選上之後,再去接洽,他願不願意來。願意來了,接待老師的禮節非常隆重,家裡面這些長輩對老師都要行大禮。在什麼地方?在祠堂。祠堂是祖宗作證,這不是開玩笑的。這個家族都集合在祠堂裡面拜師,家裡面的長輩,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婦女不出來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一定在場,向老師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跟見皇上的禮一樣的,大禮。一家人列在祠堂大殿的兩面,統統看到。哪個人敢對老師不恭敬?那就是不尊敬父母、不尊敬祖父母、不尊敬曾祖父母,於是不敢不尊敬。老師教學生要不是真誠懇切、認真教學,老師怎麼能對得起這家人?對你這麼恭敬,人家這一家人的後代能不能出人才,這個使命都付託給你了。老師教學認真。

 

現在學校老師沒這個使命感,沒有人對你這樣的要求,所以現在這一代不出聖賢,聖賢沒有了,出一些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聖賢君子沒有了,社會亂了,人心壞了,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就要受苦受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應劫而來的,過去生中沒修得好,苦難時候到這個世間來了。來到這個世間兩種人,一種就是來受報的,要無怨無悔、甘心情願受這個報應,為什麼?因是自己造的,你該受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第二種人是來示現的,是來救苦救難的,那是佛菩薩,就是再來人。他跟大家一起受苦,雖受苦他覺悟眾生、幫助眾生。這兩種人。不是這兩種人,怎麼會到這來!

 

  我們是屬於哪種?前面一種,業報,我們乘業報而來的。幸運的是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能不能轉業報身為應化身?就看這個能不能轉得過來。能轉得過來嗎?能。你看袁了凡不就轉過來命運!但是他轉的是世間善惡,他沒有做個大轉。大轉,做出世間的善惡,徹底覺悟世間是怎麼回事情,我這一生勢必要超越,出世間,遇到這個法門就有可能,遇不到這個法門,想轉未必能轉得了。遇到這個法門是真正可以轉得了,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這個決心。真正轉過來,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看覺明妙行菩薩,他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念佛往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他常常往返,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他慈悲心重,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過去生中有緣的,在一塊修行的,沒成功,還搞六道輪迴。現在他們這些人又到人道來了,他又到人道來,有的是一、二百年,有的是六、七百年,他到人道來又跟他們碰頭,來度他們。來來去去,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往生去了;從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倒駕慈航來了,他不迷。這是給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你要是不生到極樂世界,你沒這個本事,哪有來去這麼自由!

 

來去自由,只有你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你的本身、真身沒來、沒動,真身在阿彌陀佛講堂裡面聽經聞法,你怎麼來的?化身來的。化身真管用,化身能投胎,就是示現應身八相成道這個意思。不是以佛身,以讀書人的身分、以農民的身分、以工商的身分,不定什麼身分,它裡頭記載的,還有一次做國王的身分,有一世是王子,應以什麼身來,他就示現什麼身。《普門品》觀世音三十二應,他做出來了。《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就是說覺明妙行菩薩的故事。這故事從哪裡來?扶鸞來的。印光大師說,乩壇扶鸞只有這一種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因為覺明妙行菩薩降壇,傳的這個信息跟淨宗經典完全相應,沒有一句是離譜的。彭際清居士給它作後序,對這個書非常讚歎。所以我們學習,至心兩個字是關鍵,至心才能信,至心才能解,至心發的願是真的,至誠恭敬心。下面說,至誠無上之種種心行,信心、願心、度眾生的心。

 

  「又有進者,法藏於親睹無邊佛剎後」,這更進一步,他親眼見到一切諸佛剎土,他在這裡面挑選。「便一其心,選擇所欲」,在一切剎土裡頭選擇他自己想要的。便一其心,「文中一心正顯至心也」。便一其心就是至心,一心一意,沒有二念。文中一心正顯至心。「精進者,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麼長的時間,不是短時間。極樂世界成就到今天才十劫,換句話說,這是十五劫之前的事情。精勤求索,五劫長的時間幹這樁事情。選擇所欲之後,就恭慎保持,恭恭敬敬,慎是謹慎,保持不要失掉;不能保持就失掉了。保持是念念不忘,極樂世界的出現,他心裡所願望的統統實現了。

 

「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也」,成就無比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清淨之行,是個清淨世界,沒有絲毫染著,平等世界,生佛平等。首先從相貌平等,相貌從哪裡來的?是從一切諸佛來的。佛的相好,集所有佛相之美好。佛身,金剛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法性變現出來的。這種身不會生病、不會變化,不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頻率變化,念念不住,叫無常。極樂世界的天人,他是法性身,如如不動,跟惠能大師開悟所描繪的完全相同,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不要學,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全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所以佛經教學重在開悟,不重記問。這是連中國古人都不重視記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背得再多、記得再多,叫你背、叫你記,它的目的是定,用記問做手段,用背誦做為手段。這個有記問他不問,為什麼?不了,它著重在心地清淨,著重在一念不生起心動念斷不掉,為什麼?太微細了。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怎麼能斷它?必須你看到了,你才能斷它。換句話說,斷起心動念,什麼人?八地以上,八地見到了,開始斷它,到等覺才斷乾淨,真正不起心不動念

 

  我們就知道,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不起心不動念是粗的,粗的念頭不起不動了,八地以上是極其微細的細念。世尊所問的「心有所念」,這是粗念。別教三賢斷粗念,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能入實報土就能夠離開十法界。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斷乾淨。這個地方修行沒有方法的,為什麼?有方法就錯了,就起心動念了。這個地方修行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無功用道,古人所說,「此處用不得力」。要加緊吧,努力吧,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就著相,一用力就分別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用不得力。一切隨它去吧!自己該做的,那我們念佛的人一定是阿彌陀佛不斷去念,在一真法界裡還是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念頭,這行。阿彌陀佛念頭愈念愈微細,念到最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成功了,那就八地以上。法門真叫妙絕了,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一生決定往生,往生,一生決定成佛。快速!沒比這更快的,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要是錯過了,那真叫可惜,真可惜也真冤枉!

(圖文取自網路)

 

 

文章引用自 ~ FB 許麗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y ( 洪秀華 ) 的頭像
    Anny ( 洪秀華 )

    h69966996 ( Anny ) 的部落格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