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0068_316324138532232_8114781536843487903_n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淨空法師 

 

淨空老和尚開示:「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一句經文是宋譯的原文。我們看念老註解,「但者,唯也,獨也」,但念就是唯念、獨念,也就是不夾雜其他的念頭,這叫但念。「此二句與前二句,應一氣讀下。前二句是萬緣放下,此二句是一念單提,此正淨業之綱宗」,淨土法門的綱領、淨土法門的宗要就這四句。「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放下萬緣。「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就是喜歡憶念過去一切諸佛如來,他們生生世世所修積的善根。

 

 

善根是什麼?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世法的善根,叫世間法,就是無貪、無瞋、無痴,一切世間法都從這三善根生起。三善根的反面是三毒,貪瞋痴叫三毒;換句話說,世間法裡頭所有一切毒害,都是來自貪瞋痴這三根,這不善的根。反過來叫善根。學佛這就明白了,如何從貪瞋痴回頭,重視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善根。出世間法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永遠不懈怠,永遠不後退,一往直前,就是本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是菩薩善根,勇猛精進,只要抓到這個,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這一段經文,「別顯」裡面這第一段,是念佛法門的綱宗,最重要的綱領、宗要。



  如果帶著貪瞋痴、帶著欲望,還執著五欲六塵,就是嚴重的障礙,後面這一句這個樂沒有了,樂是愛好、歡喜。因為你對世法財色名利沒有放下,你對這個還有情愛,你念佛就不專心,憶佛念佛常常把佛忘掉了。如果我們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人人都有的,沒有這個現象就成佛了。有這個現象我們知道,我們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就是有夾雜、有妄想,有三毒、有欲望,這個沒洗得乾淨,沒有徹底放下。

 

人徹底放下了,智慧就現前,對一切人事物一看就明白,心裡有數。能不能說出來?不可以,說出來要得罪人,跟人結冤仇,決定不說。該說的時候說,該說,什麼時候該說?他誠心誠意來向你請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時候該說。你看他來向你請教,心不誠、意不定,這就不說,說了沒用。那是來請教是客氣話,實際上也沒有對你看得很尊重,所以這就不能教。察言觀色,古聖先賢的經驗。



  老師對待學生叫面試,不說面試,就是來談談,見見面來談談就知道了。我們自己或許不知道,老師也不說穿,實際上那就是考試。我跟方東美先生見面、跟章嘉大師見面,那就是考試。方老師是我自己寫信給他的,沒有人推薦,自己慕名寫信,要求他准許我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章嘉大師是有人介紹的,敏孟經,這個人不在了,是清朝時候的親王,敏親王。他們是學密的,敏親王是新疆人,跟章嘉大師往來很密,是他介紹的。章嘉大師,我第一次見面,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他看了我三十分鐘,才回答一個字,又停了六、七分鐘,給我說六個字,這都是考試。

 

你不能夠忍受,那你就走了,再也遇不到了。方老師那種口試,是一般學校裡頭常用的;章嘉大師這種方法,世間法沒見過。完全看你有沒有一點定功,也就是降伏自己的心浮氣躁,讓自己心恢復到清淨、祥和,你才能接受教誨。由此可知,性情急躁的人,特別是脾氣暴躁的人,很容易發怒,這種人沒法子教,佛菩薩來也教不了。因為聖賢的學問,他從禪定當中生的,怎麼去感應?要定。定的標準就是放下萬緣,放下愈多你的心就愈定、愈清淨,清淨平等心是接受佛法最好的心態。



  真正有清淨平等心,一聽經會開悟,像惠能大師一樣,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有沒有佛法的底子也沒關係。我們以惠能大師為例子,他確實沒有佛法的底子,為什麼?他沒有聽過。只是賣柴偶然經過一個客棧,在窗戶外面聽到裡面人念經,他就站了一下。那個人念的是《金剛經》,他聽了覺得很有趣味、很有道理,他念完之後他去敲門,問這個先生,你剛才念的是什麼?念得很好聽、很有味道。

 

 

這個念經的居士是有佛法的底子的,看到這個人是個老粗,年輕人,但是他對佛法這麼有興趣,就讓他進來談談,果然沒錯,領悟能力很強。當時就給他決定,那就是影響六祖的一生,勸他到黃梅,到五祖那裡參學。這個人真正是個法器,不認識字,沒有接觸過,居然能聽得懂,把他體會的道理說出來,老修行人都說不出,很佩服。



  他告訴他家裡窮,一天不砍柴、不去賣柴一天生活就過不去,只有一個老母親,全靠這個兒子每天上山砍柴過日子。這個居士也很發心,聽了之後送他十兩銀子,十兩銀子他賣一年的柴都賣不到,都得不到這麼多錢。而且告訴他,你去參學,你老母親我們照顧,十兩銀子做為安家費,我們大家一起照顧你母親,你放心去。

 

這個地方要知道,《壇經》上沒有說他母親什麼時候走的,這一別,惠能就沒有再回家去了,在獵人隊十五年躲藏起來,就沒出來了。那要合起來的時候,十五年隱居,這又八個月,就將近十六個年頭沒有跟母親見過面。明心見性開悟了,開悟的人有天眼,開悟的人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我們相信能大師照顧母親是用神通。當然這些居士們高興,特別是勸他參學的這位居士,多高興,真的成為第六代祖師。



  所以這個不起惡念,就是「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就不起惡念。貪瞋痴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三毒煩惱,欲是欲望,人的欲望沒有止境,如何能控制欲望?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真實的功夫。把欲望控制到最低,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世尊一生跟我們演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把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

 

晚上休息找一棵樹底下打坐,白天需要吃飯,出去托缽,其他的沒有欲望。平常一切時一切處,佛在定中,佛教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自己當然是制心一處。那個制心一處,那一處是在哪裡?就是這個地方講的,「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他的念頭在這裡,他不念別的,想過去一切諸佛所修善根。想諸佛所修善根,就是自己修學諸佛的善根,在定中修行,遇緣就起現行,不遇緣,常住定中。



  這個善根,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真心不動,真心不生不滅,這個境界就是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的境界。那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沒有接觸大眾,沒有教誨大眾的時候,他在那裡打坐,那就是他住在常寂光中。有人向他請教,隨問隨答,所答沒有經過思考,沒有經過分別執著,沒有,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也就是說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說出三藏十二部經,後來學生複講,整理成為經典,留傳給後世。當年佛說話的時候沒有記錄,沒有講義,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



  你要問,佛的智慧從哪裡來的?佛告訴你,佛的智慧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佛有,你也有,大家都有。為什麼佛的智慧能現,我們的智慧不能現?我們智慧實在講也一樣在現,只是變質了,智慧裡面加上了貪瞋痴欲,這裡頭有這些東西。著了外面的相,五欲六塵的相著了,所以不叫智慧,叫煩惱、叫妄想、叫雜念,把智慧變成這些東西。自己變的,不是別人給你變的。為什麼變?你不肯放下就變了,真正肯放下就恢復了。

 

 

惠能在聽經,聽五祖講《金剛經》,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他萬緣放下,沒有貪瞋痴欲,不著五欲六塵,所以幾句話之下他就大徹大悟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學。一切法當中只有這個是真的,真的要用真心,妄心是決定求不到真的。真的難就難在此地,不難也就不難在此地,只要你肯放下它不難。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那就是他真放下了,所以也就真成就了。


  放下萬緣之後,末後這兩句,「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我們今天學淨宗的,但樂憶念阿彌陀佛,所修的善根是四十八願,廣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末後一念單提,就是本經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看破,一向專念是放下,我們就成功了。修行不難,很容易,成就太高、太殊勝了,所以叫一般菩薩聽到都不相信。佛告訴我們,淨宗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都不甚清楚,這個法門高妙到極處。所以記住,這一句是淨業綱宗,那就是特別重要,我們自己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一定牢牢記住。

 

(圖文取自網路)

 

文章引用自  許麗華http://is.gd/86l3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y ( 洪秀華 ) 的頭像
    Anny ( 洪秀華 )

    h69966996 ( Anny ) 的部落格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