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修行的對不對,

 

          可以從生命的4個變化中看出

 

 

 

為什麼有得道高僧,而沒有得佛高僧。一談到修道,很多人就會想到道家,事實上修道不是哪家哪派專有的,而是一切有自性的動物或非動物都可以有的;道只可以自修自證自見自明,不修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

當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我們有這個願心,我們想要登上山頂,那只是我們的願力。但是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從腳下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注意的是腳下這一步。

 

當一個人真正進入到修道的狀態而有所收獲的時候,他一定會有變化,那麼這些變化我們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但不一定是嚴格的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判道」(對這個修行的成果去做一個細緻的分別),因為那個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對於那些沒有到達的人,你去把那個過程詳細展示也沒有意義的,他也會預先去比較、去分別。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原則性的揭示,也就是假如你按照正確的方法去修道,會有以下的成果。

 

1) 意識的成長


首先是你意識的成長,你的意識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不再會是那種昏沉的狀態,什麼事情都不夠覺知。這種清晰度的增長,實際上也會提高你的智力。

如果你是在學習階段,或者是考試的時候,一個靜心的人,他的記憶力、考試的能力,或者說智力上,也會有所成長。雖然修道不是為了這些目的,但是這是很自然的應有的反應。

 

2) 敏感度的增長


你越是修道修得好的時候,你的身心狀態就會越加精微、更加敏感。對周圍的一切有更清楚的相互反應,不再會那樣麻木不仁、對什麼都感覺無所謂。

平常你在一條路上散步的時候,你可能對路上的那些樹啊花啊,都沒什麼感覺,因為你心事重重,你活在自己那個雜亂無章的意識裡面。但是一個靜心的人,一個覺知的人,他能更加敏感地感覺到這個路上的每一棵花的美感,每一棵樹枝展現的多姿多彩。他會對周圍的一切更加有一種相關相連的感覺,所以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真正的仁者是活在大我,或者說活在道的境界當中,天地萬物都是和他息息相關的。這是敏感度的增長。

 

3) 慈悲心的增長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平常你可能殺一隻雞,或者殺一隻鴨毫無反應,你認為理所當然,這就是我要吃的。但是修道真正進入靜心狀態的人,你要讓他殺一隻雞,肯定是下不了手的。也就是說你對這個動物有了感情,能感覺到牠的靈性,甚至你連折一枝花都於心不忍。

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會有一種慈悲心的增長,你對動物都不忍心、都有一種愛,更何況是對人?人是動物裡面最高級的代表,是更具有靈性的。所以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你也自然會有一種慈悲心的增長,你會更加替別人考慮,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處境。

 

4) 整體身心和諧度、統一度的增強


平常我們大部分的人,身心是分裂的,我們生活在我們的頭腦裡、生活在我們思想念頭裡面,我們對我們的身體不管,沒有覺知到身體的存在。一個對自己的身體都沒有感覺,都不熱愛的人,他又如何去愛別人呢?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要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感覺到身心是一個統一體,它是相關聯的。能夠感覺到身心是和諧統一的,天人是和諧統一的。

如果修道是向著這個方向,意識、敏感度和慈悲心增長的方向,那你修道的路子方向就會正確。

 

反過來說,如果你越修煉越感覺到迷迷糊糊,越感覺到麻木不仁,對什麼都無所謂,好像是境界很高了:「我看開,我什麼都不在乎了。」那是誤區,你會越來越死氣沉沉了。就連旁邊殺了一個人你都沒感覺了,因為你自己覺得你已經解脫了、你超越了、跟你都沒有關係,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你已經沒有心了。

從這整個修道的過程裡面,我們可以分出三個階位:因位、道位、果位因就是因果的因,道就是道路的道,果就是成果的果。

 

1) 因位


因位就是我們還未開始修行的人,或者正準備修行的人,這個時候的位置。在因位的修行最要的是什麼呢?是「正見」。能對整個世界、宇宙、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見地,樹立這個真正的見地之後,你才能正確地走上修道之路。

 

2) 道位


在道位上,修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正受」,受是感受的受。如果你有了正見,採取了正確的方法去修行,你就會正確的感受、覺受。

前述我們講的意識品質、敏感度等幾個方面的增長,就是正受。反之就是不正的受,即邪受。若是你越煉越是感覺到恨某個人,本來對他的恨是一點點,但是你越來越感覺到更多的恨,那就是走向相反的方向了,對人的恨若無法化解掉,這並不是正受。

 

3) 果位


到了果位,最重要的是要有「正覺」。不再是感受的問題,事一種覺性的呈現,也就是有開悟的體驗,體驗到自己的真性和真我;或者體驗到道、進入道的境界之中,這是覺悟,是正覺。

到了正覺這個階段,其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下去:分證和圓證、淺證和深證的差別。

 

比如說有的人他見道了,他體驗到了一個狀態,他的真性呈現了,或者他明瞭「道」了,這只是短暫的一瞬間的體驗。這個時候,你已經體驗過,但是這個體驗是一個有局限性的體驗,一方面它是短暫的,另一方面也是淺層次的。打一個比方,例如你是透過一個窗戶看見了外面的天空,但你所看見的天空,畢竟是通過窗戶看見的,是有局限的天空。不是這個天空本身不對,而是你看到的這個天空還是受限的,受到了窗戶的限制之故。


  
所以在禪宗裡,見道之後,還有「保任」的修行:讓你感受到的正覺狀態能夠相續而打成一片,然後你能真正地安立於那個正覺之中、不再動搖。甚至在你的睡夢中、深眠之中,你也是處於覺醒的狀態。這個時候就不是通過窗戶來看見那個天空了,而是你已經成為了天空本身。天空不再是作為你所體驗的一個對象,或者是你所面對的一個境界,不是你體驗到天空,而是你就是那個天空本身,以前的那些自我恰恰是一個錯覺,其實那個天空才是真正的自己。這就是深證,或者說是圓證,是成道的境界。

 

 

(圖文轉載)

 

 

      
文章引用自    靜觀自在

 

arrow
arrow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