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633  

 

                                                                   淨土或問()

 

 

明倫月刊  作者:淨業

 

元朝的天如禪師,是中峰國師的得意弟子,悟證功夫很深,後來他學永明禪師,大力宏揚淨土法門。有一天,天如老人在臥雲室禪坐,一位禪門上人來訪,二人坐談到夕陽西下,禪客向天如老人請教淨土修學上的疑惑,共有二十六問。這二十六問,前後次第生起,編為淨土或問一書。今謹摘述於下。

 

(一)永明和尚為禪林宗匠,何以偏揚淨土?

 

釋迦佛說阿彌陀經時,預知眾生「難信」淨土法門,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出來讚歎,以起信破疑。世尊也現身說法,苦口叮嚀,勸人信願求生淨土。佛說的一偈一句,人非人等也無不信奉,為何唯獨不信佛說的淨土法門呢?永明禪師見淨土法門廣大易行,遵佛的教誨,作了四料簡,大弘淨土法門,有何不可?

 

(二)禪宗悟達士之,既已「見性成佛」,為何還肯求生淨土呢?

修禪開悟的人,因為開悟見了道,更願求生淨土,所以古德說:「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你若開悟了,你往生的意願,萬牛也難挽回。

 

(三)生死大事既然開悟明白了,就該學佛的教誨,廣度眾生,為何還求生淨土,厭苦趨樂,不顧他人呢?

 

開悟的人,煩惱習氣還沒全部去除,也尚未遍修佛法,聲聞也免不了出胎之昧,菩薩也難免隔陰之迷,何況是淺悟之人?古聖人說:「未得不退轉位,不得混俗度生。」現在娑婆世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外道邪魔,擾亂是非,外有許多美色淫聲的誘惑,又無佛可依,淺悟之人身處其中,很少人不退轉。在極樂世界,現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外有種種清淨,往生到那裡,忍力易成,一生成就等覺高位,蒙佛授記後,再出來度化眾生,便可來去無礙。故往生論說:「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

 

文殊、普賢以等覺之尊,也發願往生;龍樹、馬鳴也有生願之心:佛更勸自己的父親淨飯王,及七萬多名釋迦族,和韋提希夫人、五百位侍女,同生極樂國。一般薄解淺悟的人,悟證的境界能和普賢、文殊相比嗎?佛難道會忍心誤導父親、族人嗎?歷代很多有修有證的禪門宗匠,不約而同,都是密修顯化淨土法門,道理在此。
自從百丈禪師立了叢林清規之後,禪僧亡故多以淨土念佛送終,勸導亡僧「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可說天下禪僧,無一不歸淨土了。

 

(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和淨土經典所說的「淨土在十萬億土外,彌陀是極樂教主」有無差別?

 

眾生「心」廣大無邊,楞嚴經說:「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無一佛土不在吾人心中。此一心就具備了四種國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十方任何國土,其實都是吾人心中之土,而且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一尊佛,也都是吾人心中之佛。既然彌陀佛、極樂國都是心中的佛、土,那又何妨念彌陀、生極樂呢?

 

(五)既然淨土、穢士都不離一心,為何這娑婆世界就免不了污穢呢?

 

娑婆凡夫的心中煩惱多,染污了身口意行為,所以變現出污穢的國土。但是,在佛的眼中,這裡的穢土都是清淨莊嚴的果報土。

 

(六)凡夫既然有許多污穢的行為,要如何清淨心中的國土呢?

 

心垢則土垢,心淨則土淨,故維摩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要清淨心中的國土,捨淨土法門,就無能為力了

 

(七)淨土法門如何修呢?

 

淨土修法類別很多,可分為三種  ── 觀想、憶念、眾行,三種修法,都是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主。
「觀想」是依觀經所說:「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心諦觀阿彌陀佛正報、依報,藉此可以顯出吾人本性。若修一心三觀的圓融觀法,觀成則生極樂同居淨土,隨其斷惑深淺,自然感生上三土。


「憶念」是憶念阿彌陀佛的相好佛身,或是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上上根器的人悟得極樂、彌陀不離一心的道理,由「理體」憶念。中上根器的人深信十萬億土外確實有極樂、彌陀,從「事相」憶念。有人一生繫念、有人繫念三個月、有人早晚各十念,有人七七四十九天繫念、或十日十夜繫念、或一天一夜不斷專念,加上深信、淨願和佛的加被力量,都能往生極樂。有些人造了逆惡大罪,臨終若能十念,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他往生,這是下下根器的凡夫了。
「眾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的十大願王,佛在大寶積經教彌勒菩薩發的十種心,觀經說的三福,無量壽經說的三輩發菩提心,或其他佛所說的種種佛事,若能加上信願回向的力量,這所有功德一一都能轉成幫助往生的資糧。

 

(八)善財童子是圓頓利根,一生即可成佛,為何不求生華藏世界,卻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理由有三  ── 與彌陀特別有緣、心能專一、生極樂並未離開華藏世界,而且菩薩度眾的力量不如佛的圓滿充足,所以要暫時依靠淨土,親近彌陀,直到成佛。

 

(九)觀想和憶念二種不同修法,往生極樂以後感得的境界,有何不同?

 

二種修法往生到極樂後,各分九大品類,若細分,有無量差別。有人生在同居土,見佛應身;有人生實報土,見佛報身。有人一夜就登上三土,有人要經過數劫才證得小乘,隨個人根器、功夫不同,千差萬別。

 

(十)極樂只是同居,本非佛的實報土,為何有人能直生佛的果報土,見到佛的報身?

 

其實上三土都不離凡聖同居土,只是個人的「身、境、受用」不同而已。例如佛在華嚴海會說法時,並沒離開印度的衹園精舍,但是聲聞羅漢就是不知不見佛已在講華嚴頓法了。

 

(十一)既然同居土就具足了上三土,那又何必捨娑婆的同居土,去生極樂的同居土呢?

 

娑婆同居土雖也具足上三土,奈何此地眾生,穢業惡行難除,有人從大通佛就開始學佛,經過了塵點劫,才證得聲聞果位。因為此地充滿著讓人退轉的因緣,修行人進進退退,耽擱了時間。但是,極樂的同居淨土環境殊勝,一旦往生,不論品位高下,人人都不再退轉,所以必得要往生極樂淨土。

 

(十二)十方世界有許多同居淨土,為何要偏指極樂同居才是最殊勝的淨土?

 

極樂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現在的娑婆同居土誰能免得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墮三惡道、荊棘坑險、佛前佛後、無菩薩善知識、群魔擾亂、美色引誘、惡獸鬼怪侵害的痛苦?極樂的「境」、「緣」格外殊勝,環境殊勝可以攝受眾生,生起歡喜求生淨土的心。有阿彌陀佛和無量無邊的大菩薩俱會一處,可以為修行的助緣。十方世界雖有同居淨土,但是能同時具有「境、緣」二點殊勝的同居淨土,唯有極樂世界。

 

(十三)十方如來都可親近,何必只親近阿彌陀佛?

 

有三個原因  ──  誓願深重,娑婆有緣,化道相關。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願都是要接引娑婆眾生。在釋迦佛住世時,聞佛法而修淨土法門的人就很多了;佛滅後,聽過佛法的人,多數是念彌陀;不信佛法的人,也會隨口稱幾句彌陀;至於小孩遊戲,也會畫塑彌陀像;滅法時,所有經典都被滅了,獨留無量壽經住世百年,一百年後,但留「阿彌陀佛」四字救眾生,可見彌陀和此地眾生的深緣。

 

釋迦佛在此土,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折服眾生,使眾生生厭離心。而彌陀佛在極樂土則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攝受眾生,使眾生欣喜,這一欣一厭就是佛的教化之道。釋迦佛未度盡的眾生,則由彌陀來續度,所以釋迦佛在大乘經典,反覆叮嚀,稱讚彌陀,勸眾生求往生。

 

(十四)發願往生淨土,須厭娑婆、欣極樂,這愛、憎不是太分明了嗎?

 

「欣、厭」不同世間人的愛憎,是十方如來轉凡成聖的通行辦法。若不肯厭捨娑婆,怎能轉凡夫的執著?不能欣喜極樂,又如何成為斷煩惱的聖人?其實,從凡夫修行,經過一階一階的位次,到最終成佛,靠的就是欣上厭下的願力,才能不斷進步。

 

(十五)往生與無生,不是互相違背嗎?

 

本性如如不動,本自無生;因緣和合後,就有生滅現相。無生的性體,往生的現相,這性、相不離一心。所以,天衣禪師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智者大師也認為「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才是真無生。若只知無生而不肯求生淨土,那是執理廢事的愚人。(待續)

 

 

 

文章引用自     香光莊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 淨土或問 (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y ( 洪秀華 ) 的頭像
    Anny ( 洪秀華 )

    h69966996 ( Anny ) 的部落格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