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念佛法門總整理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
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
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
*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
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學?
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
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
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具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經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
《彌陀經》: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
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
此乃約事而言。
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無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證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即成佛道。
其圓頓為何如耶?”
念佛有九個殊勝之處:
一、字少易念,不若經咒之難持。
二、隨地可念,不必定在佛前。
三、隨時可念,不論早晚閑忙。⋯⋯
四、隨人可念,不分貴賤智愚。
五、增長福德。
六、消滅重罪。經云: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七、天神恭敬。
八、惡鬼遠離。
九、臨終往生,必定蒙佛授記。
印祖云:「念佛人有病,即作將死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則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難感佛。」蓋有怕死之心,則是貪戀娑婆,不願生西,其信願並不真切,故與佛願不相應,佛力加被不上,乃失大利益!若不怕死,歡喜早生極樂,則與佛願相應,佛力加被上,故得病愈或生西也。由此可知:怕死,則兩頭落空;不怕死,歡喜求往生,則是雙贏上策。此是淨宗要訣,切莫輕忽!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我等學佛修行,能真正的斷惡修善,深信因果,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信願求生西方。
如是以誠敬心老實念佛,即能與阿彌陀佛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印光大師開示云:「平時念佛,不分行、住、坐、臥,念佛之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諸位善知識!我們若能以至誠恭敬心,真信切願老實念佛,現前我們即可消除業障,而得福慧增長之益,將來命終壽盡決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持名稱念要以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為依歸。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建立之願力世界,故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祂也是一尊接引佛。
所以,求往生西方的行者,必然是以稱念阿彌陀佛為主。
如果不念阿彌陀佛,改以念觀世音菩薩,則不大適宜,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的願,是為眾生救苦救難。
而且菩薩沒有自己的世界,祂是依附佛的世界而輔佐之。
通常以出家的行者,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稱念十九字觀音聖號,其願幾乎都是在想效行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願;住世娑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度化眾生,也可以說是想當一位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代度娑婆的眾生。
他的願不是想求往生或想成佛,他只想定位在菩薩階段,生生世世乘願來去娑婆世界,當一位道道地地的菩薩行者。(恭錄:若勝法師)
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經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
《彌陀經》: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
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
此乃約事而言。
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無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證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即成佛道。
其圓頓為何如耶?”
夫念佛法門,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離苦得樂。
一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
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
何以故?
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入塵剎,廣度眾生。
*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
*因中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之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
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
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
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具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
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門,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
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
*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
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學?
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
果然平日信願深切,淨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
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煩惱之為害甚大,名目雖多不出兩種:
一為我執煩惱,
二為法執煩惱。
一句彌陀如阿伽陀藥,能醫眾病。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藥能醫愈眾病。
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
餘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
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不覺辛苦。
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
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
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
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
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
則答之曰:為修來世。
如是之人,就是念頭打錯了。
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受眾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
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
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
殊不知人間,萬般都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
縱得榮華富貴,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
有些年輕人,誤認為念佛是為老年人而說的法門,至於年輕人,在世界上正準備做很多的事情,大概沒那麼快就離開人世間,又何必急著念佛求生淨土呢?
可是,誰有把握自己能活到幾歲?
更何況,求生西方,只是一個願望,誰說念佛的人一定是立即會死亡?
*生西方淨土,是極終的目標*,卻不是說現在念佛現在便去;等到要去的那一天才念佛,恐怕已無力念佛了,所以在平時就得先做好準備。
唯有念佛法門,有自他二力可依靠。
1,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
2,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
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
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含攝。
一生即可求生淨土,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及隔生遺忘。
念佛殊勝方便,即是可普攝群機。
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
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回,其殊勝為何如也。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
1.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
2.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今試驗之,有一眾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願生淨土,實行念佛。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
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
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
.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
.口佛號,不說閑言,古人云: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
.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
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
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淨,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
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
不假他人發起,即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
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源,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佛教非哲學非宗教,乃是佛陀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此因緣更使我了解,淨土念佛法門的究竟與圓滿。學佛修行欲了生脫死,當生成就,唯有淨土之持戒念佛,也就是斷惡修善,深信因果,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我娑婆導師,釋迦牟尼佛,為教化一切有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之餘,特講演了一個微妙捷徑之淨土法門。此乃世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將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惠眾生真實之利,普利群生。而其恩德尤深於末法現今,我儕凡夫,曠劫至今,迷本淨心,垢障深重,福慧淺薄。但憑信願持名念佛,即可免斷煩惱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圓成無上佛道。此顯大悲慈父,兩土導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十方如來之本心。阿彌陀佛無盡大悲之勝願,方便至極之大慈,力用難思之果德。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宏名,悉得度脫。阿彌陀佛之大恩大德,大願大力,度生大用,實微妙難思也。
從前道士呂純陽參黃龍禪師,先是隱身在鐘樓下聽經,被黃龍禪師發覺,在法座當眾宣佈:「有人盜法!」呂祖聽了。立即站出來說:「壺中自有長生術,囊裡常存不死方。」意思是說:我是自己已有長生之術,何須要盜聽你的佛法?黃龍呵他為「守屍鬼」!呂聽了不服氣,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三千」,這又是何種境界?禪師謂:「縱經八萬劫,猶自落空亡!」呂在言下省悟,乃棄道入佛,有詩為證:「棄卻瓢壺碎卻琴,於今不煉釜中金;自從得見黃龍後,始悔當年錯用心!」有相用心,執(我)情未除,不了三界內的苦苦、行苦和壞苦,縱若守屍千年,仍不免作「空亡外道」。所以智者有悟,當機立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呂岩其人。諸天耽樂,終不免輪迴生死;何況諸仙工夫不如諸天,又豈能例外!所謂「縱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唯有念佛,才是究竟了生脫死的方法。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
蓮池大師於「雲棲法彙」中指出「佛示念佛十種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怨賊、刀箭,牢獄、扭枷、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怨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並諸菩薩聖眾,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奉告同修,不須猶豫,須知持念阿彌陀佛是二力法門。縱令自力不濟,必有佛力加被。四十八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印光大師說念佛必定見佛。見佛即是得念佛三昧。所以大家只要真信切願念彌陀,必是西方蓮池中人也。
攝六根念佛,即是淨念現前。
此時妄想都息,唯有一句佛號獨照。
猶如浮雲倏破,朗月乍現,此一念清淨無染,是名一念清淨一念佛。
印光大師云:
1.念佛的宗旨就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
2.念佛用功最妙之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3.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4.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
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礙,即障蔽自己佛性。
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
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
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
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
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
念佛滅罪,亦復如是。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
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
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
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
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
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
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
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
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
正好閒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
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嚮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三編下.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
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
喚妻請僧救度,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
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
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
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
善和一手執香,隨僧稱念,甫念數聲。
善和曰:牛去矣。
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
佛來接我。
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
自古及今,人多懷疑。
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之通稱)那先(沙門名)云:
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
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
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
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
王領悟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
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
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
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有說念佛是閒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
*豈不聞白樂天居士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
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輟,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號,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
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捨念佛,而煉丹藥,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於虛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即邀濟之瞻禮。⋯⋯
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
乃焚仙經,同修淨土。
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
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閒人,方可念佛。
念佛的人,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經典中所開示的歸納起來,有兩種的利益,叫作「現當二益」,現在以及將來,兩種利益。我們念佛現在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
歸結而言,就是能夠「*消災免難,*增福延壽」。
1.「消災免難」就是說,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化小、小化無。
在默默無形之中,我們的災難,受到阿彌陀佛的庇佑來化解掉。
2.「增福延壽」就是消除減輕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報,使我們凡事都能有順利的結果。在百歲命終之時,比較沒有身苦病痛,甚至能夠自在安然,順利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現生能夠使我們消災免難,增福延壽,臨終能夠自在安然,往生極樂世界。
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當下就斷除;到了極樂世界,是沒有生、老、病、死,壽命永遠存在,和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
《阿彌陀經》裏面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而且,都是「一生補處」的果位,可以說當生成就,一生成佛。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誤人之言。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發心念佛,愈早愈好。
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請味斯言,自當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
則淨業已修,淨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余有勸修詩句云:「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貽誤眾生。
諸佛說法,無非普度眾生。
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眾生之法。
豈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
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裏去念、要在佛堂裏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
當知念佛,則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
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
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
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
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
彼皆發願,求生淨土。
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
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
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
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念佛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
此即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
於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淨土,橫超三界苦海,託質九品蓮臺,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
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誠哉是言也。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
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閒忙動靜。
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念佛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
此即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
於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淨土,橫超三界苦海,託質九品蓮臺,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
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誠哉是言也。
時至今日,若不念佛以求生西,將何以對閻君之問。
古德曰:蓮池在前,鑊湯在後。若不生西,必墮地獄。蓋吾人終日所為,不外善惡二道。
作惡者,固墮地獄;即修善者,雖受人天樂報。而樂不久長,報盡亦必隨墮地獄。
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
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
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
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
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
此皆危殆之事。
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
然於諸門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
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
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成念佛三昧。
其易修可知矣。
或謂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乃是欺騙愚夫愚婦之言?
如果要離苦惱世界,得到安樂處所,必定要有很難得,很奇妙之法。修之纔是。
今但念佛名,何得謂為真實修行,此等說話,實在最足誤人。奉勸大家,當加審察,不可聽信,***要知念佛法門,非是他人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無問自說。
佛為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眾生耶。
諸位不要以聰明自命,好高骛遠,把念佛法門,認為愚夫愚婦之事,或去參禅,或修其他法門。
要知禅宗,雖是最上乘,只能獨被上根,中下無分,收機不廣。你我自思,是否上根利智;且參禅要破三關,全仗自力,斷惑方得出離三界,三關未破,不能了脫生死,若隔生再來,只怕不能繼續參禅,則前功盡廢。
以羅漢尚有隔胎之迷,若一生富貴之家,被境所迷,恐造業更多更大;即不造大惡業,未必還能出家修行。
如宋之草堂青禅師,是宗門尊宿,一日見宰相告老回鄉,有種種榮耀,忽起一念羨慕之心,來生即托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為曾魯公,以一生之禅功,換了一個宰相。因官高勢大,容易造業,一言一行,因果攸關,宰相後身,未知輪回何道,欲了生死,實為不易也。
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淨。*此即是意業修行。
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云:「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
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
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淨,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念佛之法,當以意根念,莫用意識念。
這句說話,只怕有許多懷疑,豈不聞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得入念佛三昧)看都攝六根一句,就可證明念佛是意根念。意根屬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緣於佛,則諸根悉皆不動,故得都攝,其念乃淨。以淨念為因,得生淨土為果,故稱為淨土法門。
「正定之業」,什麼叫做正定之業?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相對的;不定就是能不能往生不一定,邪定就是說不是往生的正因,正定就是百分之百能夠往生,念佛就是正定業,念佛百分之百決定往生。所以剛才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讚佛偈〉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唯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蒙受彌陀無礙光明攝取不捨,現在開始攝取保護,一直到臨終迎接不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