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三十、樂如漏盡願。)

 

                                                 (淨空法師)





  淨空老和尚開示:這個裡頭說了個漏盡比丘,漏盡比丘之樂我們無法想像。請看註解,「第三十,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是為樂如漏盡願。」這第三十願。『熱惱』,「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人受很大刺激的時候,我們講人脾氣發起來,瞋恚心發出來,全身發熱,你看他的面相,臉色紫紅,這是熱惱的相。心裡頭嚴重的煩惱,非常不高興,這叫熱惱。「《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諸是諸多,很多的熱惱。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多少脾氣,瞋恚是地獄的因。人常常發怒,對自己身心有重大傷害,果報在地獄,是何苦來?全是看不開,名聞利養放不下,才招來這些禍害,全都是自作自受。不知道身心世界全是假的、全是空的,所以他真的做錯了。三苦是說苦苦、壞苦、行苦,這是講三界六道之苦,欲界眾生這三種都有。苦苦裡面講八種,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還加上一個五陰熾盛,八種苦。苦苦,六道裡的眾生沒有一個不受,只是輕重程度上不一樣,個個都要受。迷得愈深的人,苦受得愈多愈重,覺悟的人稍微好一點,輕一點、少一點。能夠覺悟,這是要感恩佛菩薩,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才能看破,看破了才會放下

  欲界,三種苦有,都有。色界呢?色界苦苦沒有,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壞是他的定功失掉,他的境界也同時失掉,苦就現前。色界天人沒有生病的,他生是化生,沒有苦,他不老,他不病,但是他有死,壽命到的時候他有死。死的時候,七天前,他的苦只有七天,那七天感到不舒服,一天比一天嚴重,到第七天他就墮落,他不能再上去,他就往下墜落。他如果往上升,他不苦,他往下墮落就苦,所以他有壞苦。行是什麼?行是保不住,不能永久保住。無色界天人,他不要身體,這種人最聰明。為什麼?身是苦本,沒有身體多好。無色界天人,這就是他的聰明智慧,不要身體。不要身體當然就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居住的地方,他真得大自在。他還有苦嗎?有。什麼苦?叫行苦。行苦是什麼意思?這個境他不能永遠保持,永遠保持就好了,他還是有壽命,壽命到的時候他不能再上去,他只有往下墮落。他爬到最高,所以到他死的時候感覺得非常痛苦,這個痛苦讓他墮落到哪裡?墮落到無間地獄。真叫爬到最高,摔的時候摔到最下面,這叫無色界天。色界天人墮落的時候多半都墮到地獄無色界肯定墮地獄。這叫行苦。所以這三種苦,六道眾生個個不免。我們的行苦最明顯,一年比一年老,保不住,沒有辦法把青春、健康永遠保持住。保不住就是行苦,你到了晚年,你會深深感覺到一年不如一年。年輕人不覺得,中年以後慢慢就覺得,到老年時候就非常明顯。所以這三種苦統統具足。

  「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眾苦就是三苦八苦統統沒有,極樂世界沒有,沒有就是樂,有就是苦,沒有就是樂。他的樂,我們能體會到,每天聽經聞法,每天都有覺悟,覺悟是樂,真正叫法喜充滿,天天有進步,天天有快樂。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永離熱惱」。『清涼』,「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熱惱的反面。「《大智度論二十二》曰: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經上講的話比喻,比喻什麼?「清涼池,喻涅槃也。今往生之人,入於彼土大清涼池中,故皆心得清涼。」極樂世界七寶蓮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蓮花化生,那個蓮花就是長在七寶池裡頭。七寶池裡面的水具足八種功德,八種裡面有清涼,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心得清涼。

  『漏盡比丘』,「漏者,泄漏,即煩惱之異名」,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現行,使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把什麼東西漏掉?把功德漏掉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本具的功德,因為有煩惱,這功德漏掉,煩惱起現行。「又眼等六門」,這個六門就是六根,「日夜流注煩惱,故名漏」。眼見色,是他的功德,但是見色之後他又起貪瞋痴慢,這就叫漏掉。功德漏掉,煩惱起來了,見色,合自己心意的就生貪愛,與自己心意相違背的就起瞋恨。眼根如是,六根亦然,耳聽聲音如此,鼻聞香、舌嘗味,身觸、意知,無一不是。不像諸菩薩,諸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成就功德。他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叫功德,那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六根接觸六塵,心裡起自私自利,起名聞利養,起貪瞋痴慢,就完了,這就漏了。漏什麼意思?他造業了。這個業是善的,他果報在三善道,這個業是不善的,果報在三惡道。三善道、三惡道是眾生所造善惡業之所招感。本來有沒有?沒有。所以佛說它是夢幻泡影,它真的沒有,業感變現成的。我們今天這個境界,業感所變現成的,不是真的。

  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讀了、聽了,一定要回歸自性,就得受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哪裡?就在現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現前。不是講過去,不是講未來,不是講別人,是講自己。你要往這上面去體會,你就會開悟,你就會明白,真正得受用。許許多多人學佛不得受用,以為是什麼?佛經上所講,這是為他們講的,與我不相干,不是為我。這種念頭的人太多太多了,學一輩子佛,一點受用沒得到,都是聽佛講別人,與自己不相干。真正得受用的人,那個念頭跟這個人恰恰相反,聽佛講經,字字句句都是講我自己,沒有想到佛有一句話是講別人。這是古大德所說的「直下承當」,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為我一個人,與別人都不相干,他全盤接受了。若果依教奉行,他就成就,他就解脫了。「眼等六門,日夜流注煩惱」,這叫漏。真要明瞭,真要懂得,這是真話。

  「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聖智,是佛陀教導我們的,這是智慧,要把這些煩惱斷盡。怎麼斷盡?就是放下,知道這些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說為什麼要放下?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放下,惹很多麻煩,什麼麻煩?六道輪迴的果報。你把它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能夠把它迴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我放下煩惱,什麼都不要,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想親近阿彌陀佛,你一定如願得償。這個意思,善導大師教導我們,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應化在世間就這一個意思,沒有別的意思,就為這一樁事情,這叫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是什麼?接我往生,幫助我脫離六道十法界,就為這個。你要承當,不要客氣,佛來是為我不為別人,我這一生就決定得度了。問題就是你敢不敢承當?不敢當,那就沒有辦法,你就去不了,你跟佛結了個緣,這一生不能成就;敢承當的,佛是為我來的,這個人決定得度,決定往生。

  「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沒斷煩惱。「唯漏盡通為無漏通」,如果得到漏盡通,前面五通也都是漏盡,他不生煩惱。這說明六種神通裡頭最重要的是漏盡通,前五通不能出六道輪迴,漏盡通就超越了。漏盡通是阿羅漢證得的,菩薩十信第七信得到了,六信以前沒得到。第七信是阿羅漢,第八信是辟支佛,第九信是菩薩,第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頭的佛法界。所以這是唯漏盡通為無漏通。「煩惱斷盡之比丘,稱為漏盡比丘,即阿羅漢」。「法藏菩薩」,法藏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時候的名號,「願彼國眾生」,這個彼國是極樂世界,他願極樂世界的眾生,「受樂無極」,受樂無盡,無極就是無盡的意思,「且於所受快樂心無染著」,無染著就是不生煩惱,「如阿羅漢」。阿羅漢就有這個本事,阿羅漢的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生煩惱,他只有樂,他沒有煩惱。為什麼?他種種一切享受,他都不放在心上。那我們要問,西方極樂世界人心裡頭想什麼?他們心裡面所想的,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沒有一樣東西放在心上。「如阿羅漢斷盡諸漏,於諸世法不執不著」,於一切世間法再不執著,換句話說,真放下了。「故云猶如漏盡比丘」,用漏盡比丘來形容他們所得之樂,「以喻受樂而無樂想」。

  「義寂名此為受樂無染願」。因為如果有樂想就有染著,你被染污了,沒有樂的想,沒有染污,著重在一點,受樂而不染污。這個世間眾生受苦有苦想、有怨恨,受樂他有貪戀,這就錯了,造業了。受苦,沒有苦想,他不造業享樂,沒有樂的想,沒有絲毫貪戀,他不造業。那他造的是什麼?在佛法裡頭不得已用個名詞,叫淨業,這個業是清淨的,沒有染污。什麼人能做到?阿羅漢以上,阿羅漢以下都不行。所以阿羅漢以下的人,他造善業不造惡業,雖造善業也沒有樂的念頭,他才能出得了六道輪迴;如果造善業有樂的念頭,他去不了,他就墮落。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要能體會到,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他的修行成就在哪裡?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得清淨心,他的功夫全在此地。他沒有離開六塵,在六塵裡面享樂沒有樂的念頭,受苦沒有苦的念頭,完全是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是這樣修成的。這叫真功夫,這個不容易。一動念,就又落在六道裡去了,出不去。受樂有樂的想,就是有貪著,善法到三善道去了,惡法就到三惡道去了。也就是說,在境界裡頭練,一切享受遠離六道,受苦沒有怨恨,心是清淨的,受樂沒有貪戀,心還是清淨的,這就出離六道輪迴。這種享受就相當於阿羅漢,阿羅漢的漏盡就這個樣子,就這麼修來的。所以說受樂無染,受苦也無染。憬興法師說「受樂無失願」,都是這個意思,受樂沒有損失。什麼叫損失?起心動念就損失,分別執著損失,就墮落了,有果報。淨業沒有果報,與三善道不相應,與三惡道也不相應,它跟什麼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跟華藏世界相應,這叫真修行,這真功夫!

  淨土宗跟密宗的修行有差別,統統都是修清淨心,但是淨土宗的清淨心是遠離一切不善得清淨心,這個清淨程度比較低。密宗的清淨心高,為什麼?他不離塵境,五欲六塵他不離,就在這裡頭修清淨心,所以這個功夫比淨宗高但是它很難,真的在塵境裡頭把習氣斷掉,所以即身成佛。成不了佛呢?成不了佛就墮地獄,密宗沒有中間的。這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這是一個真正善知識,教學生因材施教。我們沒有密教的根性,所以不能學,學,准墮地獄。為什麼?他不捨財色名利,他在財色名利裡頭去鍛鍊不染,這是何等的功夫。淨宗的不染,是遠離財色名利而不染他是在財色名利當中而不染,真不染,所以他就明心見性。到不了那個功夫,就墮下去,那就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所以淨宗比密宗容易修密宗修成,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實報土淨土宗修成,往生極樂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極樂世界很特別,凡聖同居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就跟他平等,他是阿惟越致,凡聖同居土也是阿惟越致,這個了不得!這淨土宗太殊勝,而且穩當,不會墮落。
(圖文取自網路)

 

 

文章引用自 ~ FB 許麗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