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992205xxNMQB_fs  

 

           【待人接物,我喜歡這個、

            討厭那個,全是六道凡夫】

 

                                 淨空法師

 



學淨宗的人多,菩提心發不出來。真正能發菩提心,佛說的,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那不就要無量劫嗎?現前聽到這句佛號、聽到《無量壽經》的經文,生歡喜心,沒有疑惑,他就真正相信、真正歡喜、真正發心依教奉行,這個人不是凡人。也就是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劫功德不可思議,他絕不是一生一世的善根,多生多劫善根,現在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這個心才發得起來。不是一般人說想發心就發心,他發不起來,發二、三天就退了。很多很多,太多了,發心說出來,說完就沒有了,不是真的。口皮上我發了菩提心,菩提心說完,他就發完了,他就沒有了,這種人佔多數。假的不是真的。真發菩提心,佛都讚歎你,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擁護。



真發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以真心待人接物。小的,從日常生活穿衣吃飯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記住,標準是我們經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吃東西,我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這心不清淨,有執著、有分別,這不是菩提心,妄心。穿衣服,我願意穿這個衣服,不想穿那個衣服,你有分別、有執著。總而言之,待人接物,我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全是六道凡夫,這個心是輪迴心。用輪迴心修淨土,還是搞輪迴,出不去,分別執著太嚴重。什麼時候分別執著放下,你自己往生就有把握,你就有信心。還有這樣嚴重的分別執著,自己真的是沒把握。所以修淨業在哪裡修?就在生活當中修,在你工作裡面修,在待人接物之處修。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起心動念太深、太微細,我們沒法子,我們就在分別執著上下功夫。這麼多年來已經養成分別執著的習慣,現在我把這個習慣放下,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要再犯這個錯誤。一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不要跟人計較。這是什麼?這就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除掉。別人有分別、有執著,我不分別、不執著。他一定要怎麼做,我隨順他,跟別人不會發生衝突。



為什麼我隨順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我何必執著,我何必分別。清淨心能轉境界,分別執著是被境界所轉。我們要學,學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你就得自在。《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什麼時候你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你跟如來就接近,愈來愈接近。



許多人不知道修,不懂得怎麼修法,以為經念多了就是修行,不是的。經念多是一種方法,是教你修定的。你定不下來,叫你去讀經,一遍一遍讀,就是讀書千遍,一千遍讀下來,心定了,目的在此地,定生智慧,所以它是手段。世間聖人都不重視記問之學,何況佛菩薩。我們看得多,聽得多,學得多,這叫「記問之學」,下面一句話說,「不足以為人師也」,他沒有資格教人。

 

   為什麼?他沒有自己的東西,他完全是別人的,自己的東西是真實智慧。他智慧沒開,全是記著別人的,叫道聽塗說,錯誤自己不知道。中國人的學問是講求真實智慧,印度的佛教亦如是。智慧從哪裡來?從真心來。妄心裡頭沒有智慧,真心有智慧。真心從哪裡來?真心就是禪定。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真心,所以真心是不動的。你把心定在一處,那個心就是真心;心到處亂跑,這心是妄心。所以佛教人,這句話在大小乘經上都有,「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有的地方翻成止心一處,靜止的止,「止心一處,無事不辦」,佛法裡是教這個。這個道理,孟夫子得到消息,《孟子》裡頭有一句話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就是制心一處。我們的心散亂,跑在外頭,你能把這個心收在一處,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智慧,無師自通,這真東西。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六集)淨空法師主講

華藏衛視官網
http://www.hwazantv.com/

華藏衛視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wazantv

華藏衛視We Chat 微信ID:hwazan-tv

 

文章引用自華藏衛視之友http://is.gd/AgdJu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