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5580_749039281802186_2766709618438658198_n (1)

 

    

為什麼有的人會突然死去?只有這三個原因 

 

 

按《瑜伽師地論》,死緣可以分為三類,就是壽盡死、福盡死和未捨不平等死未捨不平等死:唐譯為不避不平等死。

一、壽盡死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所謂壽盡而死,即以前世業力所引的壽量全部窮盡而死,這是時死。

一般來說,由於前世的引業,這一生的壽量是一個定數,連一生呼吸的次數也是決定了的,如果沒有積聚增減壽量的因緣,在壽量用盡時,就會壽終正寢,這是壽盡而死。

二、福盡死

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所謂福盡而死,指缺少衣食藥物等資生之具而死。

雖然沒有耗盡壽量,但以福報消盡,也會導致死亡,比如,凍死街頭,或饑餓而死。因此,享福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在消福,平常有福報時不可揮霍,總要為將來留一些才好。

弘一大師在孩提時,他的父親請人寫了一副清朝劉文定公的對聯,高高地掛在柱子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教誡要愛惜糧食和衣服,這不是在財物上悭吝,而是因為一個人要懂得惜福,不能鋪張浪費。大師的哥哥時常教他念,這一句念熟了,以後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飲食,大師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而且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穿的衣服應當時時小心,不可以損壞或者污染。

在此奉勸學人,有福報時應當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報捨給他人用。修行人不應隨順現代人的作風,而應隨學儉樸惜福的古風

三、未捨不平等死

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所謂未捨不平等死,按世尊在《藥師經》等經中所說,有九種因緣導致壽量未盡而死。

以下一一說明九死因緣

1
、謂食無度量

即飲食過多或過少,不能適量。

飲食不足,會令身體饑瘦虛弱;飲食過量,則使呼吸艱難,這都會加速死亡。

2
、食所不宜。

即食物不適宜。食物在體內不能很好地消化。


3
、不消復食。

因為飲食不平和,導致飲食不能消化,如果還繼續進食,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類疾病。

4
生而不吐。

引起了身體不適的食物,在尚未消化時就應及時吐出。倘若強忍不吐,將導致疾病,是減壽的因緣。

5
熟而持之。

即由過去因為飲食不知量、食用不適宜的食物、不消復食等等,因此在體內造成各種疾病,又不加以去除。這些疾病,由熟變所生,所以稱為,有而不去消除,稱為

6
、不近醫藥。

即不去求醫問藥。


按照《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所說,為了去除由飲食引起的各類疾病,本應遵照良醫所開良方服藥,才能消除疾病,但自己不遵從,這也是死緣之一。

《四家注》對這一句解釋為,有些飲食與藥物若分開食用,不會產生疾病等致死因緣,混合使用則會導致中毒。

7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即在飲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對身體有利,哪些有害,生活中不懂得取捨。

比如一個人挑擔,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氣的大小,過於蠻干,則容易造成身體損傷。又如,生活起居沒有規律,或經常徹夜長坐,或在季節交換之時,不能按時加減衣服,都會制造死緣。

8-9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在非時行非梵行,以及過量行非梵行。

非時是指月經期間以及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時,非量是指縱欲,過量而行。印光大師說:世間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間接致死的,即由色欲虧損遭受別種感觸而死,又有十分之四。

    

      文章引用自  彌陀故  http://is.gd/xjImV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