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75199_304164653105708_2776061667395116293_n 

 

    傳統文化對於新新人類的意義與價值

 

 

轉載自:明倫月刊,作者:希仁

 

傳統文化是安身立命的滋養品

 

近幾年來,不論在臺灣或在國外,不論是學界或是社會大眾,普遍呈現一個好現象,那就是大家似乎都想返璞歸真,都希望回歸自然;吃東西要吃有機肥栽培、無農藥噴灑的自然食物,喝水要喝無任何化學添加物的礦泉水。尤其是中國人的地方,對於過去被視為進步包袱的傳統文化,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沉潛省思後,又重新摭取探討,肯定其價值,甚至被認為是現代人類安身立命的重要滋養品。

 

追求安身立命是﹁新新人類﹂的迫切課題

 

幾個世紀以來,由於西方物質科學的昌明,直接推動了工商社會的進步,人口不斷地湧向城市,而經濟活動就更加地蓬勃發展了。

 

經濟活動的頻繁,無形中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變為主要是物與物之間的貿易關係;而本來就已日深嚴重的功利思想,更受到個人主義的推波助瀾,整個環境就更加惡劣不堪了。

 

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長大的﹁新人類﹂﹁新新人類﹂,自自然然只知道一味追求物質享受,拚命競逐感官刺激,無怪乎在臺灣這幾年來像KTVMTV……等八大行業,乃至暴走族飆車等荒腔走板的行為,會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出籠。

 

然而,當大家在一片的感傷、慨嘆、責罵、推諉之外,是否也應當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曾提供了他們甚麼人生的真方向嗎?曾教導他們如何安身立命之道了嗎?

 

其實,以追求個人物質享受為主,盲目往外趨求物欲的大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曾迷失了自己,一生中不停地汲汲營營,其不知所為何來?古人詩中說得好:﹁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我們真像一隻隻無頭的蜜蜂,隨處鑽營,卻喪失了人生中所應當完成的真意義與真價值。

 

根據最近所報導的統計資料顯示,世界各國青少年的自殺率最高的竟然是最富裕的美國;而進一步分析這些自殺的美國青少年的出身背景,卻大多數是來自生活無所匱乏的上層階級的家庭。其實,一些有智之士早已不止一次的提出警告:﹁十九世紀人類最可怕的是肺癆病,二十世紀是癌症、愛滋病,二十一世紀將是精神病。﹂這真是給世人的一項重大警訊:人生無論物質如何富足與享受,並不能填補精神真正的空虛與匱乏。

 

當西元一九九一年,世界諾貝爾獎得主一起集會於巴黎時,曾經共同發表了一篇共同宣言,其中有一段文字,向世人提出呼籲說:﹁人類如果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向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孔子尋求智慧。﹂可見,如何引導時下的青年學子向儒家等傳統文化中尋求一安身立命之道,是再迫切不過的重要課題。

 

世間法以儒家最合乎中庸實際

 

若要尋求當前這個人世間的安身立命之道,那麼中國以孔子學說為主的儒家,可以算是最合乎中庸之道,也是最實際可行的了。

 

儒家的思想揭櫫了崇高的人生目標,那就是在於這一生中如何去完成實現我們本有的完美人格。儒家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具備了仁、義、禮、智、信的﹁明德﹂,這是一種良知良能,是天然的稟賦;但由於後天的物欲習染,才隱而不彰;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內則主敬存誠,外則敦倫盡分,而勤加開發,使明德復明,發揚人性的光輝,就可以成就所謂君子,乃至賢人、聖人的完美人格。

 

這項目標的達成,主權完全操之於己,是人人有份的,只要你肯去耕耘,必定就有等量的收穫;不像﹁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必待其他客觀條件的配合。彼貴為公卿大夫固然可以完成其人格,即卑如販夫走卒也不礙其完成人格;是以古代如堯舜為天子,治理天下,博施濟眾,固足以尊之為聖人;而近代如武訓當乞丐,勤儉興學,造化鄉梓;丁龍為傭僕,照顧主人,始終如一,擬之為聖人,誰曰不宜?

 

人生世間,本身必然會有有智、愚、美、醜的差異,家世必然會有貧、富、貴、賤的分別,而其間的際遇也必然會有乎順、橫逆、乃至展轉變化的不同;若是人生的幸福必須倚靠這些因素來做決定,那麼某些人是注定遙不可及的;而即使這些外在的因素幸運集合,恐怕也只像水中的泡沫一般,隨時可能消逝無蹤。

 

可見,唯有遵循五常,實踐仁道的中庸之道,可以讓我們素位而行,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超越一切客觀環境的限囿,幸福人人可得的君子之道,才是我們可以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

 

出世間法以佛家最為究竟圓滿

 

至於更進一步想要追求破迷啟悟,離苦得樂,以出離世間的解脫之道,那麼初由印度傳來,卻在中國發揚光大的佛法,當然是最為究竟圓滿了。

 

佛家的思想認為學佛的終極目標,在於解脫生死,圓證菩提。佛家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堪成佛﹂,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潛能;由於無明煩惱的蓋覆,暫時迷而不覺,若能透過理論的了解與實踐的修證,最後必能破除煩惱,開發本有的智慧,而明心見性了。

 

世間法中的生死問題,是自古以來所有人類共同的三聲無奈;晉朝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可以說道出了大家的心聲。而佛法秉持﹁戒、定、慧﹂的次第,進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與﹁自淨其意﹂的修養,俾能斬斷生死之因,而證寂滅之果。生死的根本問題解決,其間發生的種種憂悲苦惱,自然銷聲匿跡,這是徹底的辦法。

 

馬斯洛﹁自我實現說﹂的印證

上面所舉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完成人格說﹂與佛家的﹁圓證菩提說﹂,為﹁新新人類﹂的安身立命之道,更可以藉晚近在西方具有﹁人文主義心理學之父﹂美譽的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自我實現說﹂,獲得進一步的印證。

馬斯洛氏分析人類的心理需要,共分五箇階層,其中最高階層即是自我實現。馬氏認為人性的主要動機在於尋求自我實現,而不只是為求生物性的滿足;假使一個人能懂得追求自我實現,那麼他的生命自然朝向成長、幸福和滿足的歷程前進,如此一來,他的人生將獲得充實與美化。而馬氏更提出一重要觀點:當人類處於高級動機的領域時,存在的需要(即第五階層)自然超越匱乏的需要(指前四階層)。

 

可見,馬氏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當前我們亟需引領﹁新人類﹂,乃至﹁新新人類﹂去感覺與品味的;至於﹁自我實現﹂的目標與方法,那恐怕還是要以我們傳統文化中儒佛二家所談的內容,較為落實具體,且深化廣化多了。

 

結語

 

因此,當今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環境中長大的新新人類,如果懂得向傳統文化中去汲取養分,將儒佛二家的精華做為自己人生的主宰,那必然能經得起波濤洶湧的時代考驗,而開創出真正有意義有價值幸福美滿的人生。

  

                                                 文章引用自  香光莊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