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94531_304164239772416_6604418512939922219_n  

                 

                   念佛著魔辨

 

 

清.省庵大師

 

摘自:明倫月刊,作者:廣願 (試譯)

 

前言

 

《彌陀疏鈔》云:「念佛眾生,佛常住頂,永無魔事故。」因如法修行,有彌陀願力攝持,感應道交,故永無魔事。修學過程中,若不循經教、少了善友、自己又不知覺察反省,以致不如法修,則難保不起障礙。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撰〈念佛著魔辨〉,警示淨土行人,當依經教、善友、覺察心,以免惹來障礙。茲作語體試譯,供眾取法乎上。

 

魔事生起三由

 

或問省庵曰:「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有諸否乎?」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論魔事,二俱不免。」或者曰:「敢問何謂也?」曰:「魔事之來,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覺察。」

 

【試譯】有人問省庵大師說:「參禪因為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很容易著魔;念佛是二力法門,仗著自己持名念佛的力量,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救度眾生的力量,因為有佛護念著念佛人,就不會有著魔的事情發生,是這樣嗎?」省庵大師說:「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說是,參禪和念佛這兩件事,如果看它的難易程度,當然是有自力和他力的分別;說不是,如果就『著魔』這件事來說,兩種法門都無法避免。」「為什麼呢?」省庵大師回答說:「會有著魔的事情,原因有三種:(一)對於佛法的教理不清楚(二)沒有遇到能引導我們的善知識(三)自己不知覺察。

 

 

不明經教的過失

 

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復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參禪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厭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捨直截而求紆曲者,或兩路兼行兩路具失者,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

【試譯】一般人要走千里的路程,如果不按著地圖的方向,又沒有人引導,對前面路況是否通暢也全然不清楚,莽莽撞撞的前進,就很難保證一定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參禪與念佛這兩個法門,就像是要出遠門走路,經典好比是地圖,善知識有如嚮導,了解路況是否通暢就像是覺察的心。雖然兩個人走的兩條路,途中所遇到的危險不相同,但都無法保證不會走錯路。參禪這件事先不說,只講念佛,有的人討厭平淡無味、喜歡奇怪特別,有人不喜歡走直的路、寧可彎彎曲曲的繞路走,有人喜歡同時走兩條路,而最後發現兩條路都不對。也有人走到半路以為已經到家了,有人走在平地以為已經爬上高山,像這樣的錯誤想法,可說是不少,原因都在於教理沒搞清楚。

 

不遇善友的過失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初開淺解,復自謂得理一心者。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不知心外無佛,速求取證,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魔鬼因之遂入其體,為風為狂都不覺知,此善友不遇之過也。

 

【試譯】念佛這個法門,非常圓融又直接,非常容易也非常難,只以《彌陀經》中「一心不亂」這四個字來看,淺一點地說,一般沒有什麼知識但老實的人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如果說得深一點,即使是聖賢人也不一定能達到這個境地。現在有初發心的修行人,心得到暫時的安住,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事一心」;對佛法才剛理解一點,又以為已經得到「理一心」。或粗的念頭已經不起,但細的念頭還有,就很得意。或者是非常用功,比別人還勇猛,卻不知佛不在心外,只一味地向外求,想要快一點證得果位;智慧還沒開,還不懂得善巧方便,就不愛惜四大假合之身。以上種種驕慢、愚昧的心態一生起來,魔鬼自然就有機會進入我們的身體,發狂發癲了,都沒辦法覺察,這是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

 

不覺察的過失

 

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是故,見地高則我見俱高,工夫進則我見亦進,若不時時檢點,刻刻提撕,則念念發生,心心增長,隨逐行人,雖死不離。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憍慢,譏嫌同學,誹謗行人,雖有修行,終成魔事,此自不覺察之過也。

 

【試譯】眾生之所以會有生生死死,都是因為執著「我見」不放,這種認假我為真我的凡夫見解若是不放下,對修行一點益處都沒有。然而會生出「我見」這種偏執,可以說是累劫累世的習氣,在不經意間就到處顯現出來。因此,自認見解高的人,我見也跟著高;修行功夫愈深,我見也跟著深;若不能時常檢點、反省、覺察,就會死執不放,我見一天比一天增加,即使到壽命盡的那一天,也還是無法放下這個我見。因此,修行人若是沒有謙虛卑下的心,就沒辦法察覺這個毛病;沒辦法覺察這個毛病,就無法得到念佛的真實利益,還會生起驕傲和貢高我慢的心,甚至譏笑或看不起念佛的同修,或對同修做惡意不實的批評。如果是這樣,即使說有在念佛修行,但最後只是與魔事勾纏,與佛並不相應,以上這些是因為自己沒有覺察的過失。

 

何須善友經教

 

或曰:「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念佛祗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則決定往生,何藉善友經教?」省庵曰:「是何言歟!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況念佛為出生死要門。若無善友經教,從何開發?誰為引導?《觀經》下三品,皆是臨終善友開發,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則不必言矣!須知從凡至聖,由易至難,莫不以善友經教為根本,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耶?」

 

【試譯】有人問說:「參禪要親近有修有證的明師,若沒有明師指點,必須研究教理才能成就;念佛只要信得深、精進修行,既然能深信力行,就決定可以往生,哪裡還需要善友引導和研教聽經?」省庵大師回答說:「這是什麼謬論啊?世間無論什麼雕蟲小技,都需要有老師教導,更何況是能救度眾生出生死輪迴的念佛法門。若沒有善友和研學教理,要如何開發智慧?由誰來引導修行方向?《十六觀經》說到下三品往生因緣,都是因為臨終前善友的勸慰開導,才能往生,上中品就更不必說了!學佛從凡夫到成佛,從簡易到艱難,都是以善友和經教作為根本,如果不藉著經教,怎麼能了解淨土法門,進一步生起信心呢?」

 

或曰:「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曰:「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遍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試譯】又有人說:「若是必得藉由佛經才能認識念佛法門,那麼是不是一本《阿彌陀經》就夠了,不需要再看其他經典?」省庵大師說:「這樣子的說法,若是針對根器最好的人是可以,中下根器的人,就必須多看有關淨土的書籍,完全認識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的真實意涵。再加上善知識的策勵,並且常常以謙虛的態度,去覺察內心不善的念頭,如果能這樣,才勉強不會發生著魔的事,念佛的功夫也會一天天進步。不然,就算不著魔,也會自以為淨土的書籍看得多,產生驕慢的心,只要念頭一不覺察,反而墮落,這種損失深重至極,就不知該怎麼說了!」

 

覺察心最重要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豈不垂護念?如其護念,魔事何從?」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若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念念不覺,則念念顛倒。顛倒既起,魔事興焉,畢世工夫,一朝唐喪,可不畏歟!

 

〈淨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在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塗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方,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試譯】有人問說:「念佛人心中既然念佛,阿彌陀佛哪有不垂憐護念?如果有佛護念著,怎麼會著魔呢?」省庵大師說:「念佛人如果能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別無他念,自然與佛相感應而得佛護念,這是真的。若是還未得一心,或只得相似輕安就自以為得禪定,或了解一點教理就以為已經開悟,於是生起貢高我慢,這就變成是自己造業,可不是佛的過錯。因此我所說的善友、經教、覺察之心,三樣缺一不可;其中尤以覺察的心最為重要,片刻都不可疏忽自我覺察的功夫,如果有一個念頭沒有覺察不如法,這個念頭就會顛倒不正;念念都沒有覺察不如法,就會念念都起顛倒。只要念頭一顛倒,魔事就來了,一生念佛的功夫,全部化為烏有。了解這種情形,能夠不提高警覺起害怕的心嗎!

 

〈淨土文〉說:『身無病苦,心不顛倒』,大眾要知道,身無病苦,要求佛加被;而心不顛倒則完全看自己平日覺察的功夫。向佛求加被,那不是自己做得了主;如果是自己可以用功的,怎麼可以不趕快努力呢!假使臨終有一個念頭顛倒,不但無法往生西方,也有可能直接墮落三途。阿彌陀佛雖然大慈大悲,也沒辦法救我們,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啊!因此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起心動念固然都要與善友、經教相應,也不可以有不如法的念頭而起顛倒心。」

 

                                                        文章引用自  香光莊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 念佛著魔辨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