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自在的相片。

 

 

                             【學佛人的4個誤區】

 

 

●一、念佛就像做任務


念佛誦經只為完成功課而用心,不知如何親身體證佛自心之法;功課結束後,不知如何念佛;日常生活又不知如何用心觀照。有任務觀者,必然壓制了學佛的輕鬆、自在、快樂的內心受用,將虔誠、自願、輕安、愉悅、受用的佛法變成苦惱、被動的束縛,忘記了佛法就是生活之法,忘記了修行就是修心、就是使人人本具的清淨平等慈悲的佛性,在契理契機的功課中顯現出真心的妙用。功課分為定、散二課。定課誦經修定力,散課念佛修淨心。若摻雜了任務觀點,心就不淨,法與心就不相應,欲達一心不亂就更望塵莫及了。


 

●二、做任何事都為了功德


學佛人不知功德與福德的區別,真正的功德並不在事相上,也不在修法上,更不在誦多少經、念多少咒上。功德是與本性相應,它是內心世界脫離了煩惱的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即無念、無知、無見,它是自我性德顯現的一種悟證。念念無滯、洞見本性的妙用為功德。

 

見性是功,平等心是德;謙謙無我慢之心是功,身口意與禮相合是德;心生萬法是功,入法離念是德;念佛不執著,念與淨心相應是功,生活、修持心不染六塵是德;心地清淨是功,平等慈悲是德;無我相是功,行普敬、三輪體空布施是德。功是精純的功夫,德是身口意三業的德行。功德不是求來的,也不是做來的,是在修持中積功累德,念念無住,放下有念,又不住無念,使自己的身心世界與佛果菩提融為一體,則功德自然顯露,道業亦在無知無覺中完善。

 

●三、喜歡停留在相上


佛門經典浩如煙海,諸宗著作名相極多,學佛人若鑽字義,着在「文字相」上,甚至望文生義,最後得到的是佛學,而非佛法,不是學佛人。經典律論諸多名相,不過是如指引月,若死在名相上,必背離佛理。全佛是心,全心是佛,離此則背離佛法的究竟,不能開智慧,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知障會遮蔽本覺的清淨心。

 

什麼人被名相觀所障呢?理論多( 從經論得而非自性悟 )實參少者;說禪多( 口頭禪 )見性少者;望文生義多、自性流露少者……佛門的文字乃敲門之磚,悟道後必須離文字相。佛法非從外得,只要不思、不想、無念、無求、無得— 當下即是。

 

●四、被儀規束縛


佛教為了接引信衆設了許多儀規,如寺院的早晚殿課誦、禪宗的禪堂、密宗的壇場、淨土宗的佛七、念佛會等都有許多儀規,繞佛、止靜、跑香、坐禪、灌頂、禮佛等,很少有人明白儀規的作用,而起執著心,如上幾根香,點什麼樣的蠟燭,進大殿如何邁腿……佛門的儀規是修行中起攝心作用的,是一種禮節,這些禮節讓人感到道場肅穆莊嚴、使參加者從心裏對佛像、對出家師、對經典油然起敬。儀規的嚴肅性和道場的氣氛感染你妄念不生,全部身心都投入,使心清淨,久之「心淨體亦淨」,它不但是精神療法,心靈的熏陶使你萬緣放下,一心向佛向道,塵勞煩惱不生,身心必然輕鬆自在。

 

 

假如執著儀規神聖不可侵犯,稍一不慎有些誤差,心裏不免恐慌。 怕菩薩、護法見責,就有可能出現災禍疾病,「萬法心想生」 嘛!主要在差別事相上起了分別心,千斤壓力在心頭。若死在儀規上,又如何體證妙明、空靈之境呢? 古人參禪,有 「呵佛罵祖」之說,但這是修自力解脫,上上根性之人所為,我二力淨土法門切不可仿效。

 

 

佛門的儀規是提供修道人的方便,但修行人的真功夫並不在儀規的本身,它是借境修心的儀式,若執著儀規被儀規所縛,便不能圓融入道,應不住儀規相,應明儀規理,即相離相,以儀規束塵勞修淨心。當然這裏所講的絕不是不執行儀規— 因沒有規矩畢竟不成方圓,只是莫被它所縛!

 

 

障道之緣,說之不盡,此四種障,對念佛者較有普遍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般若智,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不能以假修真、借法證真,若能以佛知見為知見,回光返照,對一切 事、人、物,甚至一切法,都不住着,「空靈無住妙用無窮」,心地必然清涼自在,熱惱不沾。

 

 

心如鏡映物、如水現月,身心不動,運用諸法而不住相。不留修、不修之痕,戒于心,行自然,橫順衆,喚群萌,若能如此修行,該多自在呀!

(圖文轉載)

 

 

                     文章引用自 靜觀自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學佛人的4個誤區】
    全站熱搜

    Anny ( 洪秀華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